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精神文明建设 >> 正文

感动工大-高分子教学团队:瞄准尖端化学领域 培育未来科技人才

发布日期:2014-03-21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点击:

——记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教学团队

平凡的事业,最能展示伟大的人格;迎风的鲜花,更能凝聚挚爱的心血。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教师团体,他们平均年龄不足四十岁,学历基本都博士以上,他们醉心所热爱的科研事业,又始终紧盯学生的成长成才,一批批优质人才在他们的培育下走出校园,赢得广泛赞誉;他们秉承“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勤奋开拓,用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这就是我校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团队。

科学谋划 教学科研相得益彰

目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团队拥有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实验师2人。有博士8人,在读博士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培养青年教师8人,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7人。是一支以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为引领者,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专业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术层次较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实验教学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团队带头人为学校高分子专业学术带头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在教学方面,团队始终坚持“三大一精,三实一精”的高分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两个省级优秀课的好成绩;在学科建设上,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被列为省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培养资格,其中高分子材料学科博士授权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在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团队建立了合成树脂和特种纤维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国家与地方共建工程中心,更令人自豪的是先期设备投入1000万的1000平方米北湖科技园区的建立彰显出高分子学科的迅猛发展和团队的强大实力。

“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构建教学体系,以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为核心,加强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成了高分子团队的育人理念,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了“三大一精”的培养模式,在课时设置上保持学科基础课学时量大,夯实学生基础;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课时增大,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验及实践学时占学生总课时比例较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课程课时设置精,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学到最有用的知识。而在教学大纲安排上,又提出努力做到‘三实一精’,就是抓重点,保基础,必讲的内容不可少,让学生掌握的扎实;实践内容不怕多,结合生产与科研,综合实践性强,让学生得到的东西真实;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交叉,产学研融合,注重形式的多样性,避免满堂灌,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充实;教材选择优中筛优,选编相济,数量和内容精。

团队不仅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科研成果也走在了全省前列。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近几年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承担吉林省“双十”、“双百”项目各1项,团队涌现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和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等1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次,主持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项,国家自热科学基金10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30项,获得经费4000万元。团队还坚持把这些最新的科研课题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断充实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近五年已有10余位老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研实训题目,建立了3条科研生产线,让学生不出家门就能受到与实际生产相同的现场教育。

近些年来,高分子教学团队取得的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科研学术成果多,层次高,历次都在学校的科研奖励大会上拔得头筹,不仅开创了我校在此方面的新篇,还为学校申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队还成功申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不仅实现了我校在这个领域零的突破,还为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为高分子专业的发展开辟了新世界。

甘于奉献 早来晚归传递关爱

把事业当作生命,在这个团队里不是一句空话。他们几乎都是实验楼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团队带头人吴广峰老师更是如此。由于做实验要兼顾学生的课业,所以在白天大多数的时间里,一个实验室的所有工作就会由老师一个人扛。为了照顾学生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研究和实验,吴老师贡献了宝贵的休息时间,而这种奉献不是单单的一时一刻,而是任教以来的多少个春秋。走过多少个寒冬酷暑,一如往昔,每天他早上第一个到实验室,做好一天的实验计划,待到所有准备工作完毕,才会有第一批的学生陆续赶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师也不忘利用空档,读上几篇学术文章,或是修改自己的论文,或是把学生的提问拿出来反复思考思考。

“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这是大家平时辛苦工作的浓缩,正是这些日日夜夜的累积才会使得这些成绩的取得显得弥足珍贵。”吴老师老师动情地说。他们时刻不忘自己是科研工作的一份子,不忘自己就是学生的榜样。研究课题的实验整夜连续进行对于这个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当这种时候,谭志勇老师就陪着学生一起做实验,为学生进行指导。他总是在实验的空挡安排同学去休息,自己累了就在实验室休息一会儿。每逢节假日,谭老师更是独自坚守,让学生尽量能轮休:“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热情、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它,这样,我才会问心无悔,”谭老师如是说。正是在老师的带动下,昔日里懒散的同学转眼在实验室里变成了勤快的多面手,改变的不仅是对实验的态度更多的是生活的态度。

一边是日常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一边是团队的拓展和硬件设施的升级改善。老师们一个当几个人用,很多人都难忘在北湖科技园区建设的那段日子,老师们的日常工作本来就不轻松,很多老师们完成紧张的课堂教学任务后,还要加班来到北湖校区参与科技园的建设工作,认真装配设备仪器,错过最后的班车是常事儿。“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苦点累点没什么,学生们以后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这是老师们的心里话。老师们一丝不苟的精神甚至深深打动了销售设备的公司员工。长春化工设备公司的李师傅称赞说:“工大能有这么快的发展,靠的就是老师们的甘于奉献,尽心竭力!”谭老师说:“一间小小的实验室不知道装载着老师们的期盼与同学们的梦想,我们高分子团队有今天的发展,都是老前辈领着我们,我们领着学生,一砖一瓦地构建起来的。”在这个团队里,默默耕耘挥洒汗水的故事比比皆是,张明耀,王哲,孙树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辛勤耕耘的老师,高分子团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深受认可,软硬件实力排在同等院校前列。

人才为本 立足学生长远发展

“高校不同于科研院所,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如果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我们的很多工作的意义就要打折扣。而且我个人愿意带着学生们搞研究,和学生在一起,尤其在一些科技竞赛中,因为每个人都不怕苦、不怕累,完成比赛只是出于对研究的热爱。”谈到人才的培养,吴老师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而他和他的同事们首先把对学生的责任体现在从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上——高分子的老师们是出了名的一丝不苟,正是因为他们的严格要求。

细心地安排学生的任务,注重与学生分享心得,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是十多年来吴老师在实验环节秉持的原则。每一年的大赛与其说是学生的比赛,不如说是老师们智力与体力的一次全方位的检验。能亲自示范的实验环节或实验仪器的使用,吴老师总是亲力亲为,甚至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偷偷的在幕后帮着同学做一些粗活累活。每每在比赛前夕,老师和学生们经常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做实验、写报告、做幻灯片、准备讲稿,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可是在这时,你总会在实验室里看到师生之间忙碌但却快乐的身影。老师的羽翼呵护着同学的成长,同学也在一次次比赛的洗礼中丰满羽毛,渐渐独立。

学生的成长不仅在课堂和实验室,也在日常生活中,而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老师卸去了那份威严,更多的是家长般的呵护。有的同学最初常逃课,沉迷游戏,吴老师就天天亲自到寝室叫学生起床吃早餐,督促学生上课。有的同学快毕业了找工作成了难事儿,老师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努力帮学生推荐工作。有的同学已经工作了,或者考上了其他学校的研究生,作为一生的良师益友,同学们始终不忘和团队中的老师们保持联系,老师们依旧会帮学生解答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扰。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竭尽全力给学生创造最好的科研与教学环境,正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努力学习,专心科研,勤奋严谨成了一种新的“时尚”,同学们在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上你追我赶,加班加点,现在的化工楼灯火通明已经不是稀罕事儿。老师们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的成长——近年来,高分子的同学共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承担创新项目20余项;在国家、省、校各种创新大赛中获奖32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9次,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在全国“三井杯”化学竞赛中获二等奖3次。毕业季来临,当很多人为找一个好工作而苦恼的时候,团队里的很多同学却在考研、就业、研发、创业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现,工作的同学以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而考研成功率一直高于30%,值得欣喜的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成果创业也成了学生的新选择。“正是在和老师们的学习中,我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改掉了自己的毛病,这在实习中让我脱颖而出,击败竞争对手获得了这份工作。”李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记得有首歌这样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化工学院举办校情校史专题教育汇报演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