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化工学院研二级学生,我叫姜雪。
饮水思源,师恩难忘。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代表许许多多在李老师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向大家讲述我的恩师李桂娟教授的故事。
李桂娟老师是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教研室教师,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应用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生活的点滴中处处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她始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一直满怀热忱,工作战斗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始终崇尚真理、勇于探索,是未知领域的拓荒者,是莘莘学子的引路人;作为一名充满爱心的女性,她始终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救贫济弱,播撒真爱,是学子们心中的“母亲”。
一、言传身教,她是严慈相济的恩师
李老师重教书,更重育人,“严”和“爱”是李老师的教育风格,“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是她的教育追求。她常说,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要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的课堂,总是让我们享受和向往,老师详尽生动的讲解,循循善诱的语言总是引导我们进入渴望的知识殿堂。遇到我们听不懂、听不清的地方,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变换角度的为我们说明,直到大家听懂。同时,老师也是一个锐意改革的人。为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她所教授的科目考试形式由单一的笔试改为笔试加抽题签口试结合的方式,既对大家的学习起到了督促作用,又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灵活地掌握知识,得到同学们的接受和喜欢。在指导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常常会结合授课内容,给我们一个题目,鼓励同学们从查资料,到设计,到具体操作都由自己思考和决定,老师也会及时地给每一个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引导,这给了我们足够的发挥空间,让我们在每完成一个题目和实验时,都感到兴奋和自信。这些做法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的,却增加了老师的任务量,但她不怕辛苦和麻烦,因为在老师心中,学生能够学好、能够成长是她最大的追求和欣慰。
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也是老师的努力方向,并为此积极创造条件。十几年来,每年的寒暑假,有些同学都要留下做实验,老师总是把自己的研究室提供给学生进行科研和实验,而她也放弃假期的休息时间,每天来到实验室,陪我们完成每一项研究,给我们以更为全面的指导,整个假期都和学生们一起度过。有时候,我们实验中缺少药品、材料、仪器,老师从不会因为贵或是麻烦推脱我们,都一一替我们准备充足。有了这样良好的条件,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想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团队多次在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奖。老师指导的研究生90%都曾发表过SCI,EI,ISTP论文。
老师对于工作是一丝不苟,常常工作到凌晨,给我们的邮件发送时间常常都是深夜;老师是严格的,她常常在课余时间打电话督促我们学习,更是对做实验粗心大意、课堂学习懒散消极的同学给予严厉批评;老师又是细心地,她总会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想到我们80后孩子的特点,照顾我们的心理,让我们健康成长。
二、无微不至,她是至亲至爱的“妈妈”
李老师对我们的关怀与关注不仅限于学习和发展,更像是一位妈妈,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生活的细节。冬天时,实验室的温度偏低,老师担心我们冻着,特意给我们买来取暖设备,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却感受到了爱和温暖。夏天天气炎热,实验室里人一多起来,真是挥汗如雨,老师看见大家辛苦的做实验,担心大家中暑,就买来了电风扇,还给我们准备好雪糕和西瓜放在冰箱,让我们在火热的夏季感受到了爽快的清凉。由于家远,有的同学逢年过节都回不了家,李老师常常把我们带回家里,为我们做上好吃的饭菜,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每年端午节,老师总会给我们带来粽子、鸡蛋和饺子,并和我们唠唠家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缓解我们对家的思念。老师常常在实验室里为我们准备好水果,有的同学病了,她就买来感冒药,第二天又通过短信关心学生的病情。每个学期初,李老师总会了解大家的家庭情况,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地帮助我们。老师已经连续3年为十几名学生支付了寒暑假回家的车票。有时我们假期很早回来做实验,学校的食堂还没开,李老师知道后,又给我们发餐费补助。
每年新生报到的时候,李老师总会主动的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老师联系,了解新生中存在哪些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尽其所能的提供支持和帮助。有一年新生入学时,李老师无意间了解到化工学院有三名新生因无法交齐第一年的学费不能按时入学,她非常着急,立即联系了辅导员老师,表示愿意为这三名新生垫付学费,并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替他们缴纳学费一万余元。而至于学生是否会将这笔钱归还,李老师从未想过,用她的话说,奉献是无私的,只要能给孩子们学习的机会,这点钱算不得什么。后来,一些她资助过的学生和家长想当面感谢一下这位未曾谋面的好心人,但李老师婉言谢绝了,他只希望孩子们能安心好好学习,这对她来说已经足够了。从06年开始,李老师先后为6名本科生,2名研究生缴纳了学费,金额达数万元。现在同我一起就读我校研究生的孙莉莉同学一提到李老师,总是充满了感激和感动,她说李老师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她本科入学的学费是李老师垫付的,让她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后来,她又申请到李老师的实验室学习、研究。由于是新手,做实验总是失败,浪费了很多药品,她很沮丧,但李老师鼓励她说:“没事好好做,谁都有这个过程,过来就好了,没准诺贝尔奖就是这么产生的呢!”这句话让莉莉同学很受感动和鼓舞。在当年为考研迷茫时,李老师找她谈心,为她分析形势,给了他鼓励和信心。但事与愿违,孙莉莉同学的分数没有到公费线,入学需要交18000的学费。家里的经济条件使她动摇了,这时,又是李老师找到她,对她说:“你好好读研,你的学费我给你拿!”第二天,上课前,当孙莉莉同学从老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信封时,她热泪盈眶,至今,她还把那个信封珍藏在自己的相册里,这是一份恩情永久的见证。
李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生活,还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学生毕业时,老师总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毕业后,又经常打电话细心询问大家找工作或是继续深造的情况。李老师有一名本科学生熊琳去上海找工作时,老师给他打电话问进展情况,了解到他还没找到工作,又想到他独自一人在上海,人生地不熟,就赶紧联系了自己在上海的老同学,给熊琳推荐了工作,为她解决了难题。李老师又把刘桂兴、代兴国两名研究生也推荐去了那里。石玉媛,王坤艳想考博,李老师又给他们联系到东华大学。孙秀、田一梅、王抗同学被李老师引荐到吉林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李老师觉得很多同学都很优秀,在找工作方面,她希望能帮到学生,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在她的帮助和努力下,许多学生都获得了一份光明的前程和一个实现自己化工梦想的机会。
三、多思成智,她是科学研究的先锋
李老师多年来从事化学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她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与天然植物提取分离技术的开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专业视野使她始终能够将研究开发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相结合的研究特色,积极推动了人才培养工程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机融合。
李老师曾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及企业项目1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3篇,其中SCI检索12篇,EI检索6篇,ISTP检索11篇。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4项。同时她注重落实产学研一体的研究思路,科研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超强吸水剂大田应用效应”研究获1998松原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获得2011年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由她主持完成的“超分子化合物提纯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项目与“三维网状超分子化合物提纯淫羊藿的研究”项目分别于2007年荣获长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她本人连续获得1999年度、2001年度、2003年度和2007年度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度长春工业大学科研工作三等奖, 2006年度长春市侨联先进个人称号。同时由她承担的“玉米苞叶提取木糖醇“项目曾在科技时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东亚经贸新闻和吉林电视台1频道、中央电视台(2频道)、中央电视台(8频道)、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中报道和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同。目前,她正在主持吉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承担国防科工委军用材料项目1项。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求索的路上,她勇为先锋,披荆斩棘,更用智慧构造成阶梯留给学生不断向上攀登。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李老师总是坚持早出晚归,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休息时间给我们悉心的指导。在进行科研实验工作的关键时期,李老师经常学习工作到零点,对她来说,科学研究和传道授业是一种兴趣,一种习惯,更是她的光荣和骄傲。这累累的硕果和喜人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灵感的闪现,也不是幸运的垂青,而是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潜心钻研和千百遍的实验考量。
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李老师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工作。作为长春市侨联常委委员、国家创新基金评审员和吉林省电子显微学会理事,她肩负职责,不计得失,乐于担当,从不懈怠的完成每一项工作,让自己的魅力在奉献中彰显,使自己的价值在忙碌中实现。
言有物,行有格。她是知识的捍卫者,是学生的守护者,是社会的奉献者。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李老师用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铸造了高尚的师德,用永不餍足的奋进脚步和宽广博爱的济世情怀照亮了人格的精彩,用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和繁荣蓬勃的桃李之图勾勒了人生的魅力。
这,就是让人仰望的师道尊严;这,就是让我们广大学子感动的精神力量!
谢谢。